现在的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能“惯”的行为有哪些呢?下面我来为大家整理一下:
1.不守规则,不能惯
青春期孩子的表现多是嚣张跋扈,叛逆任性,总想挑战规则彰显自己。
同事的儿子自从进入青春期,就总想做点出挑的事。
比如老师让穿校服去学校,他偏偏穿便装。
老师规定提前15分钟到校,他偏偏踩着点进教室。
老师三令五申不准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他还是爱搞小团体。
如果我们不教会他们敬畏规则,他们只会向着更坏地方向加速发展。
俗话说: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
当孩子挑战规则、挑战权威的时候,父母的反应,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底线。
父母不姑息孩子的错误,孩子才能知道挑战规则的后果,避免他一错再错。
防微杜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2.不想学习,不能惯
其实,孩子在学习的路上怕苦怕累,在所难免。
尤其是进入初高中后,玩的时间越来越少,课业压力越来越大,孩子的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更是在所难免的。
这个时候,父母不能由着他们胡来,而要站在比他们更高更远的位置拉他们一把。
世界是公平的,人生是守恒的。
今天吃不了学习的苦,明天就要吃生活的苦。
只有让他们吃够了学习的苦,他们才有资格品尝未来的甜。
所以,在孩子不想学习时,父母一定不能惯。
今天的狠心,会让孩子的未来更加从容,更加幸福,也会让孩子在未来的某一天感激父母的良苦用心。
3.不懂感恩,不能惯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不懂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
父母付出一切心血去呵护孩子,却养出一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无疑是对父母最大的残忍。
而想要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学会给孩子创造回报父母。
得到的太容易,学不会珍惜。只有付出过,才会懂得珍惜。
父母太宠爱孩子,孩子永远学不会疼爱父母。
只有舍得用孩子,舍得让孩子从付出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孩子才能从被需要的感觉中,从生活的艰辛中,学会珍惜与感恩。
有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青春期的孩子,既躁动又敏感,既大胆又迷茫。
他们需要父母给他们尊重,支持,鼓励和信任,因为这是他们的情感需求,也是他们的力量来源。
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父母在他们错的时候泼一盆冷水,在他们迷茫的时候指点迷津。
以上孩子的行为不能“惯”更不能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