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度,职业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相对独立的技术教育类型转变,由袭用企业培训模式向培养培训一体化转变,由借鉴发达国家办学模式向彰显中国特色转变,加快推进由“大”到“强”的转变,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发展阶段。
这十年,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普融通,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着力培养一线急需紧缺实用人才,万余所中高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每年开展各类培训达上亿人次,为国家战略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能支撑,为促进就业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职业教育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坚持不懈地探索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以德技并修手脑并用深化育人方式改革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十年来,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把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社会企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育人模式在不断创新。
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崇德的传统,关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驾齐驱,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是强调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在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制定、职业能力规范之中融入职业精神培养要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等素养。
四是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实施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50%以上。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办学体制涉及“谁来办”“如何办”的问题。十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形成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激发了办学活力和动力,丰富了职业教育资源,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办学体制在不断完善。